Hi 你好,欢迎访问!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正文 掌握技巧,论文不难!

一篇特殊的论文供大家参考《大学生“约炮”行为的自我合理化》

2018-12-20文学论文论文模板屋7871°c
A+ A-

本论文话题新颖,内容逻辑和研究方法都值得同学们学习和借鉴。

摘    要:本研究通过对有“约炮”行为的18名大学生的深度访谈, 对大学生“约炮”行为的过程及其自我合理化做了研究。研究发现:自我合理化伴随大学生“约炮”行为的全过程。“约炮”行为的开始, 便是自我合理化的开端, “约炮”行为的延续就是自我合理化的深化, 而“约炮”行为的断裂则是在约炮行为所造成的消极心理体验的推力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拉力共同作用下导致的自我合理化的最终消解。论文最后从青年的积极发展 (PYD) 视角对“约炮”行为的断裂做了理论解读。

关键词:大学生; 约炮; 非婚性行为; 自我合理化;

一、引言

大学生处在欲望最强的性成熟期, 婚期延后, 思想开放, 更可能产生多性伙伴行为。美国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关注大学生的约炮行为“Sexual Hookup, Booty Call”。约炮属于随意或非承诺性行为“Casual Sex, Uncommitted Sexual Encounter”, 由于没有浪漫关系的保证, 双方缺乏承诺、情感依恋或亲密感[1]。约炮涵盖了一夜情“ONS”、约熟人“Friends with benefits”、床伴“FB”等类型, 可能发生在朋友、短暂熟人“Brief Acquaintances”和陌生人之间[2]。

国外对大学生约炮的实证研究十分丰富, 既有追踪式的量化研究[3], 又有注重主观体验的质性研究, 例如约炮对女性心理的影响[4]。美国大学生的约炮与酒吧文化联系紧密, 超过64%的约炮过程中有饮酒行为“Alcohol Use”[5]。国内对约炮或一夜情的研究多为伦理批判[6], 实证研究多为描述性的量化研究[7][8], 质性研究没有聚焦大学生群体[9], 更缺乏展现大学生约炮心路历程的质性研究和具有本土意义的对大学生约炮行为何以延续与断裂的理论诠释。本研究尝试探索以下问题:大学生的约炮行为经历哪几个阶段?他们在每个阶段是怎样进行自我合理化的?约炮行为是如何延续与断裂的?

本研究在网络社区发帖招募访谈对象18名, 利用微信进行了为期一年左右的深度访谈, 另外摘取网络社区中大学生约炮的亲身经历作为补充, 共整理、分析文字资料13.8万字。本研究突显受访者主体性, 强调建构过程, 基于扎根理论, 用NVivo11质性软件对资料进行编码, 将约炮行为划分为发生、延续和断裂三个阶段, 对每个阶段行为当事人的心理体验和自我合理化进行归纳分析。

表1:被访者基本信息

二、“约炮”行为的发生:方式与自我合理化

  1. 大学生约炮方式及对象

(1) 网络社交软件约陌生人

有15名被访者曾采用此方式。当今城市化带来人口集聚, 网络匿名化为约炮带来了极大便利, 访谈对象使用过“陌陌”“探探”“抱抱”“附近的人”、“漂流瓶”等社交软件, 美国Tinder、Grindr、Adult Friend Finder等软件也同样被用于约炮。

(2) 熟人约炮

有6名被访者曾采用此方式。约炮双方可能存在正式的社会关系如同学、同事、师生, 也可能是非正式社会关系如“前任”、游戏好友、校友等。

(3) 次级朋友圈约炮

这种方式更类似于美国青年约炮, 在聚会中, 陌生异性通过共同熟人相识并约炮, 2名被访者曾提及这种方式。1号 (男) :“我约的范围是通过朋友, 其实相对来说是比较窄的, 约炮对象多半就是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 算是‘二级’朋友, 是一个次级关系圈, 但它其实跟我的实际生活没什么交集。”

(4) 偶然熟人约炮

偶然熟人类似国外研究中的“Brief Acquaintance”。约陌生人时, 双方可以连名字都不问, 直奔主题。而偶然熟人约炮双方则是在一些偶然的情境下认识的, 例如旅游、社团活动, 3名被访者曾采用此方式。9号 (女) :“之前去杭州玩认识的一个同样去杭州旅游的男生。”

(5) 社会约炮圈

社会约炮圈是一种同城的, 融合兴趣、交友、约炮等多种功能的非正式群体, 通过组织线下聚餐等活动为约炮提供便利, 只有一名青年采用过此方式。16号 (男) :“他们这个群里头基本上都是三十岁甚至五十岁的人。像我这种年纪比较轻的, 21的, 都是个例, 至少他们身边没有。这个圈子很乱, 有的相差十几岁、二十几岁的依然在一起做炮友。”

(6) “边缘涉黄”

约炮与涉黄之间的界限存在很大的模糊性, 大学生有意或无意地在约炮的过程中参与了性交易活动, 3名男性和1名女性曾采用此方式。

2. 约炮行为的自我合理化

自我合理化是指为了维护自尊、保护良好的自我感觉、维护自我意识的稳定性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合理化的倾向[10]。自我归因也是一种自我合理化, 研究自我归因是在“为什么约炮”等问题上充分凸显青年的主体性, 而不是站在他人视角对大学生约炮的原因进行臆测。

(1) 生理和情感需求

大学前由于升学压力等因素, 生理需求往往都是被忽视或压抑的。大学生大多远离家乡, 远离父母的监管, 毕业前升学、就业压力都较小, 总在找机会释放被压抑的需求。16号 (男) :“以前没碰过性, 渴望得畸形啦。”而有过性行为之后, 生理需求有“满足—强化”倾向。12号 (男) :“约炮的起因, 尝试过性的美好, 失恋分手有生理需求。”情感需求则是期望通过约炮寻求人际间的亲密、理解。6号 (男) :“有种抱着互相取暖互相安慰的感觉, 觉得挺开心的。”

(2) 追求新鲜、刺激的心理

大学生涉世未深, 对异性世界充满好奇, 许多被访者都认为追求新鲜和刺激是自己约炮的起因。14号 (男) :“陆陆续续约了很多, 主要就是想尝试不同的肉体, 也是新鲜感。”也有大学生将性作为情绪和压力的宣泄口, 缺乏兴趣爱好的大学生可能更倾向于约炮。16号 (男) “我没有什么兴趣爱好……在我生活中没有一个将情绪宣泄和发泄或者说调节的东西, 一直没有。”

(3) 从众心理与同辈压力

当今发达的自媒体渲染了一种“约炮文化”, 营造出“大家都在约炮”的错觉。接触约炮群体的大学生放大了对大学生约炮人数的估计, 产生从众心理, 减轻道德压力。16号 (男) :“从众嘛, 有人和你一起做一样的事, 错的事, 你也会觉得没有那么多负罪感。”同时也会产生自己不约炮就“吃亏了”这样的同辈压力, 美国的研究也认为同龄压力和从众是影响青年约炮的重要因素[11]。

(4) 原生家庭与童年重大事件

父母不和导致青年对爱情和婚姻失望, 从而减轻了约炮的道德束缚。2号 (男) :“父母离异, 他们之间的爱情没能扛过七年之痒和外面世界的灯红酒绿。这会有影响, 开始没觉得有影响, 后面还是看出来了, 影响很深。父亲对家庭和爱情不负责任, 导致了我约炮的时候没有一点道德束缚感, 没觉得这是一种违背忠诚义务的事情。”两名女性访谈对象提及由于缺少父母的保护和监管, 童年时曾遭受性侵。9号 (女) :“父母关系不好……一是家里父亲有小三, 二是我小时候父亲不在身边, 被邻居中年男人骗去侵犯, 我觉得对我现在的心理影响蛮大的。”一名女性被访者由于家庭原因, 从小接触黄色产业, 更加不把约炮当作是违背道德的事。8号 (女) :“妈妈就干按摩店, 带了几个小姐, 她当老板。……我没有女性朋友……很喜欢那些小姐……感觉像是回到了自己的家。我觉得我就属于那里, 我就该是个小姐, 我天生就该是那样的人。”

(5) 浪漫关系建立失败

访谈对象大多都将恋爱视为比约炮更好的满足生理和情感需求的途径, 因此恋爱关系建立失败会成为约炮的借口。16 (男) :“我没有女朋友, 我要是有女朋友, 我真的不想这样。”异地恋、浪漫关系不和或断裂造成自暴自弃、报复心理, 把约炮当作转移注意力或报复的一种方式。8号 (女) :“有时候和男朋友吵架就会有报复心理地出去约。”

(6) 大学环境的独特“优势”

大学生通过“成本—收益”分析认为约炮比自慰收益大, 比恋爱成本低, 比嫖娼风险小。大多数大学生不用考虑生计, 也有较多空闲时间, 大学生社会关系较单纯, 性行为的风险较小。7号 (男) :“约炮花得很少, 谈恋爱需要时间, 金钱的渲染性价比不是更低吗?”18号 (男) :“学校里面的女孩安全, 不会出事……在学校环境比较熟悉, 不是很担心。”

三、“约炮”行为的延续:矛盾的心理体验与再合理化

  1. 矛盾的心理体验

当事人对约炮行为的感受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一方面, 他们从中感受到了满足、愉悦和刺激等“美好”体验。5号 (男) :“紧张, 刺激, 像犯罪一样……有种心愿终于达成了的感觉, 会是下一次的动力。”这种“美好”体验还包括对情感和人际交往需求的满足。16号 (男) :“我们的心也是坦诚的, 这种感觉真的是很美妙, 可以释放你的压力, 你会觉得有一个人可以依靠, 是非常美妙的性和爱的交织, 得到情感的抒发。”大学生还认为约炮可以增加他们的人生阅历, 更加了解异性和自己的需求, 增加自我效能感。知乎网一名网友 (男) :“我约过的女孩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到研究生到博士生都有, 约炮让我的心理从之前的狭隘变得越来越豁达……对世界的理解和包容能力也越来越强……这些心理上的升华足够提升我的幸福指数, 让我笑谈风月, 坐看云起, 波澜不惊。”

另一方面, 当事人也面临着一定的消极体验和困扰, 尤其是女性。国外研究表明, 女性的自我评价水平与约炮呈负向关系[12]。尤其是若约炮前未完全认同约炮行为, 则会陷入焦虑和低自尊等负面情绪之中[13]。本研究中的一名女性就属于约炮造成了更低自我评价的典型。她 (8号) 自认为是一名有“性瘾”的女生, “父母离婚后……就是很没安全感, 很孤独, 容易有好胜心。认为自己很失败。……约的人会因为想和我睡, 而用夸赞的话安慰我的自卑心。”但约过一段时间后, 她便感到:“我比较敏感有点自卑, 感觉自己很烂, 很不要脸之类的……刚刚想自杀……何德何能, 下贱至此, 却仍有人愿意帮助我、不放弃我。”

在这一阶段, 尽管当事人对约炮行为的感受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 但由于“约炮”行为所具有的惯性或“路径依赖”, 以及当事人意志力的消磨和对虚幻感情的沉迷使得他们难以抽身。16号 (男) :“你沉浸其中, 会消磨意志, 使你没有积极向上的能量去摆脱它……”

2. 对“约炮”行为的再合理化

当约炮行为造成当事人的心理矛盾或冲突但又难以摆脱它时, 当事人对其行为采取了再合理化的策略。具体而言, 当“约炮”人感知到消极体验可能冲击自己的道德标准时, 他们主要采取三个策略:一是采取拒绝、忽略消极心理体验的态度;二是降低道德评价的标准, 对约炮的评价非道德化;三是对现存主流性道德进行批判与重构。

(1) 拒绝、忽略消极心理体验

约炮行为“路径依赖”和惯性力量很强大, 面对心理矛盾和道德压力, 有约炮行为的大学生可能会选择直接忽略。8号 (女) :“最开始很冲动地就决定要约, 然后走出门就开始退缩……有种刻意不去考虑现在自己是什么心理状态的那种。把这个当作一件事去完成。过程中就各种忽略现实, 把这个当作一个放飞自我的过程吧, 就什么都不想。”访谈中约炮还被描述成自然而然的过程。有的大学生更像站在旁观者视角描述他人的行为, 避免描述主观心理过程, 倾向于把自己描述成被动的一方。1号 (男) :“是你约我又不是我约你, 反正我没损失, 何乐而不为?”6号 (男) :“开始确实不是刻意想着约的, 也就正常聊天, 发现聊得来。”

(2) 降低道德评价的标准

有的大学生把约炮定义为当代年轻人的新型生活方式、社交行为、消遣方式, 用这种非道德化的评价方式提升对约炮行为的接纳程度。8号 (女) :“我感觉这种行为对我来说就是去打游戏、跑步一样, 放松娱乐的方式而已。”知乎网 (男) :“约炮越来越普遍并不代表我们伦理道德底线的丧失, 而是逐渐成了一种新的社交方式, 我们可以认识新的人, 去了解一个人, 甚至可以成为恋人, 结婚, 生子, 相伴一生。”采用“边缘涉黄”方式约炮的大学生倾向于以“两害相权取其轻”进行自我合理化, 即假设没有黄色产业或约炮行为, 社会将变得不稳定。16号 (男) :“如果它整个行业受到冲击, 有可能导致更多社会问题, 比如强奸。人总需要宣泄……如果说你宣泄不了, 就会选择不安全的方式实现。”未采用“边缘涉黄”方式的被访者则认为自己没有涉黄, 约炮就是符合道德的。2号 (男) :“约是有了语言的交流, 有了感情的些许碰撞……而嫖则完完全全是一种交易, 拿钱来换取生理需求。”这些自我合理化过程的本质都是降低行为道德标准以减轻道德压力。

(3) 对现存主流性道德进行批判与重构

对主流性道德进行批判与重构, 也是当事人对约炮行为进行再合理化的一个重要策略。具体有三种情况:一是建立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观, 对“保守”与“开放”的区分标准做一定的调整, 将普遍的社会规范视为保守, 甚至陷入道德虚无主义。16号 (男) :“这个社会是虚伪的、压抑的、畸形的……法律, 它不一定就是对的。”知乎网 (男) :“一生只与一个人做爱是反人类的, 与很多人做爱是反秩序的。秩序标准随着时间、地域而变化。”二是认为在不伤害其他人的前提下, 约炮是个人选择, 这种性道德观是“消极自由”的。知乎网 (男) :“身体是你自己的, 你愿意怎么对待它都是个人的自由。只要不违法犯罪, 不伤害别人就好。”三是设定约炮中约定俗成的“原则”, 以取代原有的、公认的性道德。例如单身才能约炮、保护伴侣隐私、不伤害他人等, 认为遵守了这些“道德标准”, 约炮就是无可厚非的。2号 (男) :“我有原则, 不能诋毁别人, 不能随便透漏别人的隐私。”4号 (男) :“在单身的时候无论在社会评价上还是道德上都是不受约束的, 但在非单身的情况下, 在道德上是应该受到谴责的。”

四、约炮行为的“断裂”:自我合理化的消解与自我调适

1. 自我合理化的消解

延续阶段的自我合理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的价值观, 他们并没有完全认同约炮行为。在好奇和猎艳心理满足之后, 被忽略的消极体验凸显出来, 心理困扰形成推力,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正能量的感召形成拉力, 双重作用使得约炮行为断裂。

(1) 心理困扰形成的推力

大学生在寻求刺激过后, 之前被忽略的道德压力和自身对约炮行为的不认同感会重新浮现。16号 (男) :“我有负罪感, 觉得我不愿意这个样子, 发现自己受不了多人的情感关系, 接受不了这其中涉及对自己道德观念的冲击, 面临舆论的压力和自身道德的冲击。”极端的消极体验甚至导致自残行为和自杀冲动, 例如用刀片划自己的手臂。8号 (女) :“当时特别崩溃, 害怕被人发现……白天上课看到同学, 觉得自己恶心……写好多好多日记去倾诉, 好多次想自杀都忍住了。”

约炮对大学生的恋爱观形成冲击, 对于有恋爱对象的大学生, 约炮破坏恋爱关系。对于没有恋爱对象的大学生, 约炮使他们对恋爱失望。2号 (男) :“让人变得猜疑, 不信任。对感情总会持一种怀疑的态度。”约炮是一种高危行为, 艾滋病、诈骗、贩卖器官都为大学生的心理蒙上一层阴影。16号 (男) :“我自己还是很发怵的, 约炮这个方式, 不安全也不符合社会伦理, 是不安全的性行为。昨天去区疾控中心检查艾滋病……”

(2)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正能量的感召形成的拉力

约炮之后好奇心和新鲜感得到满足, 同时约炮的负面影响逐渐暴露, 再加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大多数约炮大学生开始重新面对自己, 停止了约炮行为。知乎网 (男) :“觉得自己猥琐龌龊不堪……约炮有潜在的负能量……事后我会自我鄙视, 自我唾弃, 最糟糕的莫过于自己否定自己……我不想再这样精神分裂了, 就算有欲望, 生活那么美好, 还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 工作学习培养爱好。有的事情真的无法启齿, 对任何人, 亲戚朋友。怕自己堕落深渊也怕受到惩罚……我希望我能重新面对自己。”2号 (男) :“没约了, 毕业不久就结婚了, 应该要对得起家庭, 对得起爱人, 不能再这么不负责任了。不能像父亲一样把整个家毁掉。”

2.“约炮”行为断裂后的自我调适

为了摆脱约炮行为的“路径依赖”, 当事人会主动地采取一系列自我调适策略, 例如培养新的爱好、寻找新的发泄口、寻求外界帮助等。3号 (男) :“现在过得比以前充实, 每天上课, 兼职, 锻炼, 也想正经地找个合适的女生谈恋爱。我感觉这不是我想要的东西, 我不适合这样的生活, 当时挺难受的, 感觉很颓废。……感觉没必要再在这方面浪费时间精力金钱。好奇猎艳的心理已经有过了, 也就那么回事。”在寻求外界帮助方面, 他们会求助于师长等重要他人或社会约炮圈中的“前辈”, 已经出现心理疾病的还会求助于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16号 (男) :“我现在即使心情不好, 也不会自己憋着了, 会想办法调整的, 比如吃东西、健身、向朋友倾诉。我现在整个心理状态和我们之前访谈时有很大的不同。”

五、结论与讨论

1. 中美大学生约炮行为的异同

本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约炮有六种方式, 分别是网络社交软件约陌生人、熟人约炮、次级朋友圈约炮、偶然熟人约炮、社会约炮圈、“边缘涉黄”。美国青年约炮行为和饮酒文化息息相关, 已经与社会文化融为一体, 逐渐被接纳, 熟人、短暂熟人约炮 (Brief Acquaintance) 或次级朋友圈约炮方式比较多。但中国大学生的约炮行为则是一股“暗流”, 社会接受程度更低, 通过网络社交软件约陌生人的方式比较普遍。国外研究的一些理论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例如从众心理和同辈压力都促使青年约炮;约炮后会产生后悔情绪, 自我评价负面。但应该依据本土调查数据, 发掘更具解释力和契合度的本土理论。

2. 约炮发生与延续的自我合理化与再合理化

在约炮行为的发生阶段, 当事人通过将自己的约炮行为归因于生理和情感需求、追求新鲜与刺激的心理、从众心理与同辈压力、原生家庭与童年重大事件、浪漫关系建立失败和大学环境的独特“优势”等多种因素, 从而对约炮行为进行某种意义上的自我合理化;延续阶段心理矛盾凸显, 道德困惑增加, 当事人开始对其行为进行再度合理化, 具体包括直接忽视心理冲突、降低行为标准、对主流性道德进行批判与重构等。如果说第一阶段的自我合理化更多涉及工具理性层面, 那么, 第二阶段更多涉及的则是价值层面, 是更深层次的自我合理化。

3. 约炮行为的断裂:自我合理化的消解

访谈结束时, 18名大学生中有14名都没有再约炮。约炮行为的断裂, 一方面是当事人心理矛盾与道德困惑造成的自我纠结、厌恶和痛苦的结果;另一方面, 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内在责任感复苏的结果。上述两种力量的合力, 共同导致了当事人对约炮行为合理化的消解, 以及在此基础上约炮行为的断裂。

4. 对约炮行为断裂的一种解读

约炮行为的断裂可以从青年的积极发展理论 (PYD) 中得到解读。尽管个体的行为在其生命历程中具有惯性或“路径依赖”, 但在个体身上存在着变化的潜能和可塑性。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非常态行为”, 但大多可以是暂时的, 具有逆转并朝着积极健康方向发展的可能。由于大学生拥有较强的自主性、自我选择能力和相对较高的自我纠错能力, 他们从约炮行为的“路径依赖”中抽离的可能性极大。

在访谈研究过程中, 我们力求悬置自身的成见和理论预设, 突出访谈对象的主体性, 尽可能深入挖掘访谈对象的真实想法, 还原大学生约炮的心路历程。但多元话语分析认为, 任何研究构造出来的任何话语或文本都既不是对现实的“再现”, 也不是纯粹对人们主观意识的表达, 而是在特定话语系统约束或指导下以某些特定概念、陈述、修辞和文本策略等所完成的一种话语建构, 不同的话语系统产生了多元的话语分析结果[14]。我们对访谈资料所做的分析实际上是研究者在自身特定话语系统指导下通过特定话语策略完成的对当事人自我陈述的一种话语建构。本研究进行了一年左右的追踪, 访谈中回顾性的资料较多, 有的脱离了约炮行为发生时的情景, 访谈对象的感受可能有所改变。此外, 约炮对大学生未来的心理、婚恋、家庭有什么影响, 还需要长时间的追踪研究。

参考文献

[1]Robyn L.Fielder, M.S., Kate B.Carey, Ph.D., Michael P.Carey, Ph.D.:Are Hookups Replacing Romantic Relationships?A Longitudinal Study of First-Year Female College Students.[J].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Volume 52, Issue 5, May 2013, Pages 657-659.

[2]Elizabeth L.Paul, Brian Mc Manus, Allison Hayes.:Hookups:Characteristics and correlates of college students’spontaneous and anonymous sexual experiences.[J].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Volume 37, Issue 1, 2000.

[3]Robyn L.Fielder, Michael P.Carey.: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exual Hookups Among First-Semester Female College Students.[J].Journal of Sex&Marital Therapy, Pages 346-359, Published online:22 Jun 2010.

[4]Elizabeth a.Armstrong, Laura Hamilton, Paula England.:Is hooking up bad for young women?.[J., thrill ride!sex over the life course (SUMMER 2010) , Vol.9, No.3pp.22-27.

[5]Garcia Justin R., Reiber Chris, Massey Sean G., Merriwether, Ann M.:Sexual hookup culture:A review.[J].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Vol 16 (2) , Jun 2012, 161-176.

[6]吴志远.从“身体嵌入”到“精神致幻”[J].当代青年研究, 2016 (2) :94-99.

[7]潘绥铭.北京高校学生的性观念与性行为[J].青年研究, 1994 (5) :35-40.

[8]唐晖, 董金权.“附近的人”:诱惑与隐患—青少年利用社交媒体“约见”陌生人调查研究[J].人口与发展, 2017 (1) :106-112.

[9]刘中一.过程与特征:网络一夜情的质性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 2011 (8) :45, 54-58.

[10]Elliot Aronson Timothy D., Wilson Robin M.社会心理学[M].侯玉波, 等,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164.

[11]Stinson, Rebecca D.:Hooking up in Young Adulthood:A Review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exual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J].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sychotherapy, v24 n2 p98-115 2010.18 pp.

[12]Vrangalova, Zhana.:Does Casual Sex Harm College Students’Well-Being?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of the Role of Motivation.[J].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Vol.44, Iss.4, (May 2015) :945-959.

[13]Richard M.Lerner, Jacqueline V.“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Benson”[J].Advances in Child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Volume 41, Pages 2-415 (2011) .

[14]谢立中.走向多元话语分析—后现代思潮的社会学意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选择分享方式
未定义标签

发表评论

选填

必填

必填

选填

请拖动滑块解锁
>>


  用户登录